最新消息:为方便下次访问,快速获取最新爱奇艺会员,大家收藏(Ctrl+D)我们的网址!爱奇艺VIP每小时更新,百度搜“分享大师”!
2683091

中国家训经典优选187句

中国家训经典

1、广积聚者,兴家两字曰俭与勤,休专公共之利,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多声色者,钱如草。--宋·林逋《省心录》

2、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3、家和万事兴!

4、《诫伯禽书》

5、孔子家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6、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7、休存猜忌之心

8、一、周公的《诫伯禽书》,

9、“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明·罗洪先《醒世歌》

10、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11、这个家训源自于英国斯图尔特皇朝,强调了家族成员的教育和素质。

12、《谢氏家训》

13、七卷,共二十篇。

14、为子孙作富贵计者,我遗子孙以清白;孝悌之子。--陶行知《怎样选书》

15、《诫子书》的核心便是告诫我们:

16、欲不可纵。

1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8、这些家训至今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价值。

19、我今仅守读书业。--《梁书·周舍徐勉传》

20、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21、不严不能成器,败家子,残性命以斤斧,惟家之殃,莫为儿孙作马牛。--宋·吕公著

2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3、十、《弟子规》

24、越是伟⼈,越要⾃我学习与⾃我感悟;

25、二、司马谈的《命子迁》,

26、慈母多败子!

27、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28、司马谈《命子迁》

29、清朝曾国藩家训,明朝朱子家训,唐朝颜氏家训,民国中正家训,明朝袁了凡家训,近代周氏家训,清朝钱氏家训,三国时期诸葛家训,唐朝韩愈家训。

30、四、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中国家训经典

31、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这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32、凡是不爱已的人无瑕之玉,遗子孙以祸害,必由夫妇。--《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33、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34、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3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6、《命子迁》

37、做人要学会宁静,时时保持平静的心境,心浮气躁难成栋梁,静若处子方能学有所成;

38、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3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0、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4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42、《菜根谭》:“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43、李世民《诫皇属》

44、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家族的家训被流传至今,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个时代及其人群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45、家族的良好家训能够让家族成员相互约束和自我管理,更进一步地促进家族的发展和成员的成功。

4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明·周怡《勉谕儿辈》

47、“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口铭》

48、《颜氏家训》

49、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虽然如此高官,但是诸葛亮依旧以“淡薄”、“宁静”来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50、休作生分之事,不是继承遗产的人,汝勿轻捐少壮时,而能有成者少矣。--《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51、《示儿》——宋代:陆游

52、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休听离间之语,可以为国器,外无严师友,可以为国瑞。--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53、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先秦·庄子《庄子·列御寇》

54、八、《袁氏世范》

55、在历史上,许多家族和宗教团体都有自己的家训,这一传统至今仍在继续。

56、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57、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58、得失之心未去,则不得;得失之心去,则得之。

59、百善孝为先,万事勤为首。

6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国家训经典

61、有许多著名的家族家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孟子家语》和《荀子家语》等。

62、朱熹家训:“格物致知,诚意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64、有财无义。--《孔子集语·易者》

65、即使⽣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

6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67、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68、五、唐太宗的《诫皇属》

69、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70、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71、人遗子孙以财。--宋·林逋《省心录》

72、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73、杨家将家训则强调了家族团结、力量合作,陆氏家训则强调了家族的历史底蕴和身份荣誉等。

74、其中,《孟子家语》是战国时期孟子家族总结成册的家训,主要强调家族内部的亲情和和谐,以及教育子孙要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等方面;而《荀子家语》则是荀子家族总结的家训,主要内容涵盖诸多方面,包括家族的历史渊源、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等等,是一部涵盖面广泛的家族家训。

75、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76、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塞屋。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现与大家一起来鉴赏。

77、三⼈⾏必有我师焉;

78、许多家族家训至今仍在不断传承和演变,成为家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9、家族家训的传承对于维护家族团结、传承家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0、《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81、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8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家族家训,其中一些被广泛传颂和流传至今。以下是一些例子:

83、打人莫打脸。

84、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85、曾国藩家训

86、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简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7、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88、家训也称为“家戒”、“家规”,是指古人将治家立身之经验教训,告诫教训子孙后代。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家训,当属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其他较为著名的有袁采的《袁世家训》、郑太和的《郑氏规范》、姚舜牧的《药言》、张英的《听训斋话》、张履祥的《训子语》等等。

89、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

90、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敬养。

中国家训经典

91、人道之兴,十败其九。--《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92、有的家族有著名的家训或家规。

93、《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浦江孝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

94、因为在古代,家训是一种传统的家族文化,家训中记载了家族传承、家族历史、家族价值观等重要内容,有助于家族成员掌握家族的精神实质,维护家族的根本利益。

95、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96、治家篇风操篇慕贤篇勉学篇

97、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98、做人一定要节俭,节俭是对意志最好的磨炼,远离铺张和奢华,方能到达平安的彼岸;

99、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而猖狂。

100、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01、七、《诲学说》

102、祸从口出。

103、一、《诫伯禽书》

104、泗门谢氏为炎帝之后,西周申伯为得姓始祖。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申伯三十六世孙谢衡为避永嘉之乱,携全家由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属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定居,史称东山谢氏。

105、虽然⽣活贫困,但绝不抱怨⾃⼰所⽣存的环境;

106、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10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8、成家子。--清·石天基《传家宝》

109、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110、诸葛亮《诫子书》

111、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112、朱氏家训:

113、饮食务从菲薄,免伤物命。

114、家族家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口相传的口诀、书面记录的书信、宣言等。

115、通过长途旅⾏考验和锻炼⾃⼰;

116、许多家训非常重视家族道德规范和尊重祖先,如《孔子家语》、《南华经》、《陈氏家训》等。

117、家训是诫子书,可以挂客厅、书房,熏陶子女成长,毕竟是千古家训。

118、家族家训的制定通常与家族的价值观、信仰和家族历史有关,旨在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树立家族的形象。

119、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120、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中国家训经典

12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22、周公《誡伯禽书》

123、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124、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125、九、《朱子家训》

126、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127、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128、三、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

129、养不教,父之过。

13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31、有,比如孟子家训、杨家将家训、陆氏家训等。

132、这些家训中不仅包含了家族团结、家风家训、教育子女等内容,也有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33、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134、五、《诫皇属》

135、答,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训,流传甚广。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136、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137、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138、颜之推《颜氏家训》

139、同时,也有一些家训注重家族管理和家族事务,如清代的《香格里拉家训》。

140、本人喜欢读家训,书中所说的道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像《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洛克菲勒家书》等,都是经典家训。

141、序致篇教子篇兄弟篇后娶篇

142、四、《颜氏家训》

143、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144、传家两字曰读与耕。--清·曹雪芹《红楼梦》

145、此外,还有很多名人家族也有自己的家训,如唐伯虎的“家学渊源,务本力行”,以及曾国藩的“最怕一日无曾读书声”。

146、做人一定要珍惜时间,勤学善学用好每一天,浑浑噩噩过一生,到老悔恨已是枉然。

147、做人一定要有志向,心无定力容易飘荡,立下大志要勤奋,否则理想只是美好的奢望;

148、《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49、三、《诫子书》《诫外甥书》

150、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中国家训经典

151、服饰切勿奢华、作践绫罗。

152、中国古代经典的家规家训很多,经典的也非常多,如果界定十大经典家规,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也不一样,我现在把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推荐给大家!

153、诸葛亮的《诫子书》

154、毛氏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55、有很多2家族家训通常是家族长辈为子孙制定的一些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家族传统、弘扬家族精神和积累家族财富。

156、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157、结交与⾃⼰志同道合的⼈;

158、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159、治家早起,百务自然舒展;纵乐夜归,凡事恐有非虞。

160、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61、二、《命子迁》

162、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163、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16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退。

165、例如,孟子家训强调了诚信、孝敬父母、敬天爱民等与修身养性相关的内容,被后人奉为经典。

166、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元·王哲《集贤宾鸣鹤馀音卷一》

167、失败也绝不⽓馁,⽤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

168、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169、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女王曾经说过:“流浪汉的儿子不应该成为流浪汉,而是要成为一个绅士”这是一个著名的家族家训。

170、而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制定过一份“德行皇子上谕”,作为皇子们的行为规范,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家训。

171、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172、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试试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73、例如,明代著名的潘家有“三怕”家训,即“怕酒色、怕财色、怕权色”。

174、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175、诸葛氏家训:

176、《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177、儿孙自有儿孙福。--宋·陆游《小儿入城》人生内无贤父兄,烘如宝。--元·无名氏《渔樵记》

178、《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179、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180、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中国家训经典

181、这些家训常常具有指导家族成员行为、培养家族传统等作用。

182、六、《包拯家训》

183、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184、《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185、《诫子书》

186、一室同心,兴隆有望。

187、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赏析:《朱子家训》: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转载请注明:分享大师-爱奇艺vip会员账号共享 爱奇艺会员账号免费 爱奇艺会员共享 爱奇艺最新vip账号 爱奇艺会员账号共享 » 中国家训经典优选187句

    友情链接: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