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为方便下次访问,快速获取最新爱奇艺会员,大家收藏(Ctrl+D)我们的网址!爱奇艺VIP每小时更新,百度搜“分享大师”!
2688370

富兰克林捕捉闪电的故事【好句摘抄23句】

富兰克林捕捉闪电的故事

1、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

2、随着风云积集,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天空。一块乌云从风筝上空迅速地滚了过去,倾盆大雨自天而降。霎时间,富兰克林发现,绳子上的纤维都竖起来了。原来,金属线已经吸收了云的电荷,并把它引到了风筝线上。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绳子上下移动,说也奇怪,绳子上那竖起来的纤维,竟会随着手指的移动而上下摆动。他小心地用手指触了触钥匙,只听“噼啪”一响,一个蓝色的电火花跳了出来,他的手腕一阵发麻。这说明:风筝上的铁丝传导了雷电,被淋湿了的牵引线又把雷电传到了下面的金属钥匙上。接着,富兰克林再把风筝升高一些,把钥匙接在莱顿瓶上,开始将雷电储存起来。

3、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

4、当时富兰克林用了一个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作试验。此风筝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

5、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6、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

7、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8、避雷针发明者用风筝捕捉雷电。

9、年7月的一天下午,天气闷热,天色昏暗。富兰克林带着他的儿子,来到渺无人迹的旷野里。父子俩准备了一个大风筝,这个风筝是用丝绸做的,风筝的顶端安有一段长长的铁丝,牵引风筝的是一根麻绳,绳的末端系着一块绸带,在绸带和麻绳之间还挂了一把钥匙。他们还带来了一个莱顿瓶。突然间天空乌云滚滚,狂风阵阵,雷声隆隆,捕捉天电的好时机到来了。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看准风向,风筝被迅速地放入高空。

10、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

11、收回风筝后,富兰克林父子提着莱顿瓶急忙赶回家。他想证实的是:天上的雷电是否已储存在莱顿瓶里,又能否把它再从莱顿瓶中引出来。到家后,他用储存在莱顿瓶中的电,做点燃酒精灯的试验,结果,火花马上点燃了酒精灯,这项实验的成功说明了闪电确实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实验室的电火花完全一样。电闪雷鸣是天空中的“莱顿瓶”在放电,雷雨云是一个电极,大地是另一个电极。举世闻名的电风筝“费城实验”,打破了天电是“圣火”之类的神话,雷电之谜终于完全被揭开了。

12、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1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

14、富兰克林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信寄给了伦敦皇家学会,并被编成《富兰克林在美国费城所作的电学实验和观察》一书出版。这本书问世后,立即轰动了欧洲和美洲。紧接着,富兰克林又对雷电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着富兰克林对雷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越来越觉得,雷电发生时,它的闪光和声音,跟莱顿瓶上正负电荷短路时发生的现象十分相似。于是他大胆断定:雷电是自然界的电,它和莱顿瓶中的电是同样性质的。接着,富兰克林又作了进一步的设想:既然莱顿瓶里的电可以引进引出,那么自然界的雷电也应该能通过导体引到地下。顿时,他的脑海里闪现出科学思维的火花:在教堂的顶端装上一根尖形的金属棒,再用电线把金属棒与地面相连。这样,就能将空中的电引到地下去,同时确保了教堂的安全。

15、富兰克林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并且发明了避雷针,那么关于避雷针的实验具体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6、经过多次实验,富兰克林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电火花并不是由摩擦产生,而是被收集起来的;电是一种在物质中弥漫着、又能为其他物质特别是水和金属所吸引的基本要素;莱顿瓶外金属箔上所带的电荷和里边所带的电荷恰恰相反:一边是正电荷,一边是负电荷,它可以用数学上的正负概念来表示和说明。富兰克林得出的这些结论,是当时最为科学的,他揭开了莱顿瓶的秘密,他把正电与负电用正号(+)和负号(-)表示,是电学史上的一个创举。从此,电学开始走向准确的定性方向。

17、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

18、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中所发明的。

19、富兰克林十分具有科学精神,雷电是一种十分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且在雷电面前,生命会遭受极大的威胁,但他在这样的危险情况下,依然心系科学研究,避雷针的发明也为人们带来了安全保障。

20、年5月,富兰克林得到一位法国朋友的帮助,在巴黎竖起了一根12米高的铁杆进行了实验。当一片乌云飞过铁杆时,用手指接近铁杆,果然冒出了火花,从而证明了从铁杆上引下来的雷电,其性质同莱顿瓶中的电是相同的。但是,富兰克林对这样的实验并不满足。他决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做一次惊人的实验:把天上的雷电引进莱顿瓶里去!

21、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22、富兰克林原本想要利用铁丝传导,在云间充电,等到电力充足之后,他再伸手,让电子经由他的身体导入地下。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23、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

转载请注明:分享大师-爱奇艺vip会员账号共享 爱奇艺会员账号免费 爱奇艺会员共享 爱奇艺最新vip账号 爱奇艺会员账号共享 » 富兰克林捕捉闪电的故事【好句摘抄23句】

    友情链接: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