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为方便下次访问,快速获取最新爱奇艺会员,大家收藏(Ctrl+D)我们的网址!爱奇艺VIP每小时更新,百度搜“分享大师”!
2681850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117句精选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1、(清)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2、夏、商、周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几个朝代,在中国古代儒家的眼中,三代以前有下面几位圣人,分别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三代以下的圣人为: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阳明。

3、其一、宫中人心不稳。尽管诸葛亮早有提防,安排了董允在刘禅身边看管刘禅及其身边的宦官。但终因刘禅一天天长大,对董允的管制有了想法,又因为宦官黄皓善于奉迎谄媚,奸佞狡猾,刘禅对此也很受用,对其也是宠爱。尽管因董允“常上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已经不是诸葛亮想控制下的铁板一块的局面了,皇宫是暴风雨的前夜。在诸葛亮去世后,董允于延熙九年去世后,皇宫就开始夺权了。黄皓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与代董允而起的陈祗勾搭成奸了!从此,朝廷大权就把持在这两个人手里。

4、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他深谙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创造了多种军事战术,被誉为“卧龙凤雏”。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通过和治理,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实力和民生。他的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也令人敬佩。

5、(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6、【诸葛亮的优点】

7、乾隆曾经在评价诸葛亮时说过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还算比较客观中肯,他说:

8、诸葛亮是位优秀杰出的政治家,可以看到,诸葛亮许许多多次留守成都,治理得很周到,有出类拔萃的政治才能。尤其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法治国,对任何人都是公平公正,所以在蜀国,小偷强盗几乎没有,百姓们都能平平安安过日子。诸葛亮看事情很周到,所以蜀国出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9、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多了都是黑。

10、一种是指人。祖、父、子可以称为“三代”,曾祖、祖、父也可以称“三代”;

11、乾隆这样评价诸葛亮

12、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13、以上三件事,只是诸葛亮在北伐前线胶着的战事中,又担心后院起火,祸起萧墙,而无法一心一意北伐。可是当明白诸葛亮北伐前线情况更糟时,你就会明白诸葛亮的处境是多么艰难。

14、其三,诸葛亮一向是照顾,偏向赵云的,可是有些做法却使赵云不自在,受不了。如在第一次北伐出兵时,诸葛亮以赵云“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为由,没有安排赵云随军出征。本是从爱护出发,赵云不但不领情,反而斗气地说:“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而且态度坚决,“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15、其二、地方治安不稳。刘备去世前后孔明刚开始掌政蜀汉,就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叛乱。经全体官员的努力,诸葛亮利用一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孟获的叛乱,出现了一段相对较稳定的社会治安局面。但随着北伐战争的没完没了,国内矛盾不断尖锐,复杂。建兴十一年,南方少数民族首领刘胄叛乱,在此前后,少数民族的小股叛乱也时有发生。这些暴乱虽然很快就平息了,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动摇了蜀汉人民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动摇了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对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构成威胁。

16、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军被动,造成很大损失。赵云率领的那部分,只因赵云与邓芝相互配合,顺利撤军,相对没有多大损失。对此,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搞得赵云十分不自在,慌忙下马伏地,并说:“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对此是急扶起,执手而言,显得尤为亲切感动。当听了邓芝的介绍后,由衷感动,赞扬赵云“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属。对此,赵云反而不以为然,予以推辞:“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赐不明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在诸葛亮看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赵云的关心,爱护,赞赏,以此激励全军。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在诸葛亮看来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三军在失利面前需要提高斗志,需要激励。诸葛亮本想借赵云之事鼓舞三军士气,告诫三军将士当以赵云为榜样杀敌报国,对于有功者我是不惜重金奖赏的。哪知赵云不但不配合,反而予以责问:“乃丞相赏罚不明也!”将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把握尺度,反而闹得自己很被动。

17、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所有的事都想干好。

18、其一,将相失和,使战事不顺。

19、一、所有的事情都想做。

20、诸葛亮权力集中,事情想得多,管得多,做得多,令他头痛的事也多!

21、其一,他觉得阿斗太年轻,对其不放心,出师北伐时,上表表忠心。与其说是表忠心,还不如说是对刘禅不放心。借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还不放心,还派董允留在其身边进行监督。由董允监管,他自己对刘禅放心了,但又引出了其它的担忧。安排董允监管刘禅,别人说闲话,认为是用亲信。对此又在宫中安排个郭攸之,向刘禅推荐时,还把郭攸之放在董允前面,以此告诉各级官员,他诸葛亮办事出于公心。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眼便知道了。郭攸之放在那里是充数的,廖立还对此大做文章,说郭攸之没有什么才能,是个俗人,不堪大任,由此给自己找出更大的麻烦。为了摆平这些事,他又找了一个理由把廖立贬为平民(《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22、诸葛亮北伐,是这样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

23、陈寿既充分赞颂了诸葛亮的才智、能力和功绩,又如实地指出了诸葛亮的弱点。这体现了一位优良的历史学家应有的职业良心和崇高品德。

24、另外,军政事务既集大权于一身,也是“咸决于亮”。

25、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就是诸葛亮丞相。诸葛亮一生谨慎,在治国,安民,恢复生产,卓有建树。评定南中,连吴抗曹都是诸葛亮的功绩。

26、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7、军队的一、二把手这样抬杠,可见诸葛亮前线战事多么艰难。

28、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完了是这样的:“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

29、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30、象我这样智商较低的普通人,安敢去评论集聪明智慧、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天文地理、熟读兵书、呼风唤雨、预知未来于一身的孔明先生!因为他是绝顶聪明的代名词!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31、(晋)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32、释义: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33、二、所有的事情都想做好。

34、第一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他派上将军王平协助,如此还不放心,要他们及时报送兵力部署地图。

35、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流的人物,到底是什么水平?

36、(三国)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7、这里凑个热闹谈谈以诸葛亮领导下的蜀汉在货币方面的建树:蜀汉是三国中唯一保持本国的货币有稳定流通价值的国家。这要细说得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董卓大量发行小钱引发超级通胀以来,魏国和吴国的货币体系都彻底崩溃了:魏国:“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初复五铢钱。……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以谷贵,罢五铢钱”。恢复五铢钱的尝试持续了七个月就放弃了。此后是这样的:“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魏国,货币一度崩溃。(当然后来还是努力恢复了,也是后来的事了)吴国:渣权从来是以渣和不要脸著称知乎。从对货币发行的态度就知道了,曹丕因为五铢钱的迅速贬值直接放弃了铸币。孙权却发明了“大泉当千”“大权当二千”这中骇人听闻的巨额面值货币。乃至于孙权给臣子的赏钱,一下就是一亿。“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赏赐揭发贪腐的小官也是动辄百万。这已经不是通货膨胀了,这叫通货爆炸。直到东晋,吴币依旧被认为是劣币:“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蜀汉:蜀汉有过铸大钱的历史,刘巴曾经建议刘备铸直十钱,直百钱。刘备高兴的连挂帐的铜钩都拿来铸钱了。蜀汉也是有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但是相对于曹魏废币,孙吴滥铸,整体情况还算稳定。后来诸葛亮时发行太平钱当百,货币面值基本维持在蜀汉初年的局面。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流通价值。光是将货币面值和金属价值剥离的同时,维持货币面值的稳定,不使货币体系崩溃,这一份能力和意识就可以说是远超同时代。而魏末晋初中原得以恢复货币通行,也不过是恢复了货币的本值,同时很快又陷入了新一轮的通货爆炸中。最后直到隋唐才稳定下来。

38、其三,战事胶着,使蜀汉人民看不到希望。

39、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40、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的最伟大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等等,而且他高尚的品格,也最为令人感动,而这一点与杜甫又是不谋而合,也正是这个原因,杜甫为诸葛亮写过很多的诗,并且大部分的作品写得都很是深刻,特别是他的这首《八阵图》,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杜甫对于历史人物入情入情,极为中肯的评价。

41、以上三件事情,诸葛亮本是秉承自己一向对所有的事是深思熟虑的原则,不想就是这样深思熟虑,才导致这个智者在万无一失时偏有一失。最后却因这万无一失中的一失而导致更大的麻烦与失误。总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办好而偏偏出现纰漏,造就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一是自以为是,二是权力大。因自己自以为是而不遵守游戏规则。因为自以为是,对所有的人不放心。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唯恐他人不似我心”。因权力大,使所有的人因怕犯错误而明哲保身。“入其朝而不闻正言”,最后是使自己也失去了本心。“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对所有人不放心,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放心。

42、诸葛亮在战略战术上,却犯了极大的错误,至少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却不能说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多次的北伐,多次失败。兵士不停的出征,劳民伤财,而诸葛亮却又没有一个大计划,只有“北定中原”况且这也违背了诸葛亮自己在隆中对里所说的几个条件,现在天下无变,蜀国也没有荆州。本身蜀国最弱小,被诸葛亮这样一折腾,更弱小了(幸好是刘禅停止了北伐,不然蜀国会死得更早),可以看得出他不是战略家。他也同时不是战术家,因为诸葛亮也仅仅只会按兵书上所说,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因此被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大将多次击败(不要相信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多次打败司马懿,其实是司马懿多次打败诸葛亮),说得不好听点,刘备出征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43、魏明帝时,曹魏有文武两帝的积累和节省,是这样的:“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44、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也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45、诸葛亮可不可以算得上穷兵黩武,这个说法至今很有争议。刘备死后十二年,五出祁山,这个频率不可谓不高。但和同时代孙吴与曹魏互相劫掠的密度相比,看上去也就算不上什么了。诸葛亮好战的根源则与曹魏和孙吴有路径差异,明面上打着讨逆的旗号,根源则来自于他位置不稳。

46、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47、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诸葛亮?

48、刘备死后,诸葛亮坚持北伐灭曹魏基本国策。他六出祁山,呕心沥血,最终遗憾病逝于五丈原。这是军事家诸葛亮。

49、这方方面面的大小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后方不稳,使诸葛亮筋疲力尽;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

50、诸葛亮还是发明家,他发明木流流马解决运粮难问题。

51、如果诸葛亮不擅军事,那曹魏诸将可谓豚鼠。而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52、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53、我还是拿我最常用的一个论据来说话

54、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所有的事情都想做。

55、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56、(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57、诸葛亮是就向他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写照,诸葛亮不但军事厉害,还是治国能臣。而且自始至终都忠于蜀国政权,可以说诸葛亮是千古一臣。有了向诸葛亮是老百姓幸运。

58、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

59、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评价,原文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词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中,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亲!

60、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讨论战术上的胜利这种细枝末节是没有意义的。诸葛亮给曹魏在战略上的压力绝对不只是野战必克还有区区张郃人头和三千甲首(虽然三千甲首足够春秋战国时一个中等国家亡国了)。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61、释义:康熙帝评价: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真正做到的臣子,只有诸葛亮。

6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63、答: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64、其二,后勤纠结,使粮草供应不上。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两次是因军中无粮而不得不撤军。其后勤纠结一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道路崎岖,跋涉艰难,再加上恶劣的天气,还有运力的不足,这些都是主观上一时难以改变的困难。第二个是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众所周知的是李严的不配合,由此构成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大威胁。对此,诸葛亮为了解决这种艰难,想了两条对策。一是设计制造了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二是戍田。尽管此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终因蜀国国力有限,终因耗不起这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结局的战争。

65、其二,刘备在托孤时,让所有人回避,单独和孔明谈话,叮嘱孔明要慎重使用马谡,说这个人纸上谈兵,不可大用。后来不但不听刘备的告诫,反而与马谡走得更近。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刘备是错误的。在第一次北伐时,他不顾众人的反对,让马谡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放着合适人选吴懿、魏延等老将不用。诸葛亮本想让马谡扼守战略要地,让其立功,以证明自己知人善任,在识人上胜刘备一筹。殊不知马谡不但没有守住街亭,而且由于街亭的丢失,马谡的大部队行动不利,诸葛亮不得不草率收兵。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后来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找人顶罪,他不得不处决了马谡。处死马谡,已有人对战争失利顶罪,诸葛亮以为逢凶化吉了,可是还有人不依不饶。处决马谡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自然是哀伤,为马谡哀悼。但这其中肯定还有其它的成分,诸葛亮的亲信蒋琬对此也不理解,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而文公喜可知也。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今马谡虽然有过,还望丞相免其一死,让他以后将功折罪吧。请丞相三思(《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裴松之注)。”蒋琬是诸葛亮的亲信,所以说话极注意分寸,由此可知杀马谡连亲信蒋琬都有看法。在蜀汉内部,还有不是亲信的官僚,这部分人肯定还有其它的看法。连史学家凿齿都有看法,认为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劝诫,却不遵从刘备的劝诫,有违明主之劝诫,很难说诸葛亮是一个智者。(《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

66、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这在三国当时魏国大臣也是认定的。从遗嘱看也是身后没有巨额财富,为政清廉是肯定的。

67、我们知道,刘备去世后,孔明既是丞相,还是相父、益州牧、司隶校尉。

68、不过,令人不理解的是诸葛亮这样一位战争狂人,为什么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忠臣的美名,他的北伐无论是从战争的性质和结局都不值得恭维。

69、诸葛亮一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既能行军打仗,又能排兵布阵,他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70、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

71、他是三军总长,不但要制定全军的作战计划,他甚至连师团级的作战地图,兵力部署都要审阅。

72、通过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评价,总结五十字如下:赏罚分明,不分亲疏。做善事虽然微小必然赏赐,同样做恶事虽小必遭惩罚,百姓爱戴他。连年征战,不成功,是因军事才能不够。

73、释义:刘备评价: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

74、刘备集团初期是个黑社会组织,他并不安于在村口卖草鞋的命运,所以给自己编造了中山靖王之后的家谱。借着汉宗室的名义,收编了卖猪肉的屠夫组织头目和流亡的黑手党头领。刘备集团实力壮大,成了汉末流寇里面影响力比较大的一只。在通过比较马基雅维利的手法从刘璋那里骗取了益州的控制权并且攻占了汉中以后,成了寄生在益州的流儒和盗贼集团,终于敢于腆着个脸称自己是汉室。刘备一死,实际的继任者诸葛亮忙不迭开展了北伐运动。

75、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76、释义:晋武帝司马炎评价:哎,如果我有诸葛亮的帮助,怎么会有今天的辛苦!

77、乾隆皇帝认为,诸葛亮时三代以下第一流的人物,这里的“三代”指的是什么呢?乾隆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呢?

78、三、所有的事情都使他痛苦。

79、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80、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应该干的主要工作上,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诸葛亮在日常工作中正因为“咸决于亮”,什么事情都想干,就是不知自己应该干什么?所有的事都想干好,结果所有的事情不免都出现纰漏,下面列举三件事作说明。

81、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后,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级。建兴八年,因魏延与郭淮在阳溪作战,大破郭淮等军。因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这表面看来,诸葛亮还是在意魏延,但在实际使用却处处节制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几次随诸葛亮出征,总请求率兵一万人,从另一条路出征,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由此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为了镇住魏延,后来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魏延身边的将领陈式斩首。诸葛亮此举是杀鸡给猴看,魏延心里清楚。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交代。

82、另一种指朝代。通常“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三代”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这里的“三代”就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后面的一些文献里,也沿用了《论语》的说法。或者是泛指“三个朝代”,可以是夏、商、周,也可以是汉、魏、晋,南朝宋鲍照的《芜城赋》中也曾出现过“三代”:“出入三代,五百馀载,竟瓜剖而豆分。”这里“三代”就是指汉、魏、晋。当然也可以是元、明、清。

83、最后回答第三个问题,所有的事都让他头痛。

84、一般来说,“三代”有二种解释:

85、诸葛亮历来都是当英雄人物来讴歌的。不过,要客观全面评价诸葛亮,似乎有点难。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位累死的英雄,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位累死的英雄?这位英雄是怎样累死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86、其三、官员情绪不稳。公开的事件,除了李严、廖立、来敏等人表现了对诸葛亮不满,被诸葛亮找借口以不同的方式处置,有了平息外,隐藏的危机不少。如张裔事件。张裔本是刘璋的老部下,刘备统治益州也得以重用,后因益州郡地方首领雍闓杀害了该郡太守,朝廷决定派张裔出任益州郡太守。到任时,又被当地首领雍闓抓起来流放到了东吴。后来蜀国利用邓芝出使东吴时,亲自向孙权当面请求,使在东吴隐姓埋名流浪了几年的张裔得以回国。回国后,诸葛亮予以重任,张裔对诸葛亮也很感激,说了很多肉麻的话。后来因与老友杨洪关系没有处理好,对杨洪有意见。后来与司盐校尉岑述的关系也闹僵了,到了相互仇恨的程度。诸葛亮此时还在北伐前线,不得已只好给张裔写信,做安抚工作(《三国志.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87、他是三军统帅,军队中大事更是事必躬亲,他统帅大军北伐,指挥作战。

88、作为相父,他要总理宫中之事。

89、作为司隶校尉,他要总理刑狱,司法事务。

90、这是国力和积累是蜀汉十倍的魏国,而蜀汉打了这几年仗是这样的: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以一州之力博万乘之国,十几年间让魏国凑四万平叛部队都难。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91、发明木牛流马,十连弩等,应该发明创造也很有才能。而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神就是扯蛋了。

92、甚至还是总装备部长,负责设计、制造运输机械。如木牛、流马,解决后勤运输困难。他还设计了连弩,只是时间仓促,还未来得及制造。他还为部队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实行戍田。他还负责农场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职务外之事,由于不放心,也是“咸决于亮”。

93、他更是总后勤部长,为部队后勤运输,物资给养操心。

94、再从魏国的角度上说,魏国司马懿看清了蜀国的战略意图,远离后方作战,战争给养肯定无法解决。因此他利用诸葛亮急于开战,速战速决的心里,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给诸葛亮发动战争的机会,任凭诸葛亮怎么用计,司马懿是稳坐钓鱼台。诸葛亮也终于于建兴十一年,累死在北伐前线指挥所。诸葛亮的北伐之梦也因此悲哀地画上了句号,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终于因主帅的离去看到了希望——终于失败结束了。

95、他足智多谋胸怀坦荡有着料事如神的大智。

96、诸葛亮从建兴元年开始辅佐后主刘禅到建兴十一年病死在北伐中原的前线指挥所。十一年的时间,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建兴元年,由于刘备东伐孙吴,遭夷陵之败,几乎耗尽了国家积蓄。当时对于南方叛乱,连镇压的能力都没有。只好关闭口岸,杜绝往来,以此来被动抵抗。建兴二年,为了平叛南方暴乱积蓄力量,诸葛亮致力生产,建兴三年率兵平乱南方,然后又休整了三年的时间。从建兴六年开始,持续北伐,六出祁山,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出征。战争是一件烧钱的事,蜀汉小国,仅北伐中原就打了六年。由此不难猜想蜀汉人民由于战争带来的痛苦到了什么程度。

97、诸葛亮在茅庐中预言天下三分,他认为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不是守土之人。他建议刘备占领荆益地区,联合孙权,打败曹操。这是政治家诸葛亮。

98、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99、后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大部分还是吹捧比较多,毕竟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一般的人是不敢轻易去评论,但是杜甫又不一样,他可是“诗圣”,有着圣人一般的品格,自然他的评价,也是最值得采纳,也最为到位,他在这首简短的诗中,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可谓是入情入理,通篇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当然作为一位伟大的人物,诸葛亮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才使得杜甫不厌其烦地写诗赞美他。

100、说到将相失和,大家自然自然会想起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这两人是确认的一、二把手,元老级的重要人物。二把手和一把手抬杠,可见事情的严重性。事情的起因,主要还是在诸葛亮。诸葛亮初次见面就看出来魏延脑后有三根反骨,日后必反,所以主张立即处死魏延。当时是刘备在场,也许当时是缺人手之际,保了下来。后来魏延一路飙升,刘备让他做了汉中太守,地位的重要性可以和荆州的关羽相比。荆州、汉中这两个地方都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北伐中原的门户,关羽守荆州还出了大事,丢了荆州不说,还让做了皇帝的刘备有了夷陵的惨败,以致差点丢了性命。而魏延守汉中,一直到魏延被诸葛亮调离汉中为止,魏国都无法动摇汉中,可见魏延的才干。

101、他还是总政治部主任,过问,处理,审干,提干事务。还要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102、乾隆评价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又说三代以下,他说“三代”,很显然是最流行的说法,即夏、商、周三个朝代。

103、这样超负荷的亲力亲为,其结果也是诸葛亮“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

104、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105、综上所述,说诸葛亮是英雄,我看只能算一个累死的英雄,但作为统帅,诸葛亮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统帅!

106、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细化的说,三国时期最准确,完成度最高的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事之才。同时期军事能力第一的帅臣。

107、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及刘禪,把弱小的刘氏集团培养成三分之一的蜀汉王朝,忠诚实干,居功尽粹死而后已。

108、作为丞相,他总理府中之事。

109、史书的评价(《三国志》)是,长于治国,短于谋略;司马懿的评价是,长于治军而短于谋略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其天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虽然他被三国演义搞成仿佛张良萧何合体,而事实上他是萧何不是张良首先,他治国靠的是法治,而且以身作则。例如在讨伐魏国的战争中失败后,我记得是马谡失守街亭的那次,便上述刘禅请求自贬三等,贬为右将军同时,在诸葛亮的治下,蜀汉成为三国之中政府最清廉的他的缺点就不好说了,除了前面的短于谋略以外,他的大权独揽也有争议,他斩马谡也是有争议的,大概是赞同的一方认为这是他用法治治国的表现,不惜斩马谡,;也有人说这是在需要的时候杀人才,因为马谡是诸葛亮力排众议让他守街亭的,他没有用魏延再补充一点,他很多事情爱亲自出马,比如,蜀汉使臣见到司马懿的时候,就说,丞相在军中,包括罚20大板和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

110、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有这样一段评语:“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111、先说后方不稳,使诸葛亮筋疲力尽。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三个方面回答。

112、作为益州牧,他要总理地方大小事务。

113、这些都是他职务之内的事,他都亲力亲为,宫中府中,“咸决于亮”。

114、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15、诸葛亮也是文学家。他的前后出师表,诫子书。今天读来感触颇深。多少人为他大业不成而长吁短叹。

116、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117、释义:苏轼评价: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转载请注明:分享大师-爱奇艺vip会员账号共享 爱奇艺会员账号免费 爱奇艺会员共享 爱奇艺最新vip账号 爱奇艺会员账号共享 »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117句精选

    友情链接: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