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为方便下次访问,快速获取最新爱奇艺会员,大家收藏(Ctrl+D)我们的网址!爱奇艺VIP每小时更新,百度搜“分享大师”!
2686588

富兰克林做过哪些实验汇总47句

富兰克林做过哪些实验

1、他首先将两种电荷定名为正电和负电;提出单流体说;提出电荷守恒原理;做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发明了避雷针。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他的父母都是英国移民,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8岁时,富兰克林被送进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但是,由于他的兄弟姊妹众多(共10个,他排第八),父母收入不多,生活非常贫寒,10岁时便辍学了,从此再也没进学校学习过。

2、他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定量研究电荷的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88年,法国科学家库仑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著名的「库仑定律」,就是从这一概念出发的。富兰克林进一步提出,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他说:「电不因摩擦玻璃管而创生,而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管,摩擦者失去的电和玻璃管获得的电严格相同。」他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提出了电荷守恒原理。他还提出了「单流体」假说来解释电的本性问题。虽然他的解释并不完善,但他的理论还是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富兰克林最精彩的杰作是1752年做的风筝实验,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现象的神秘面纱,证明天电和地电是一样的。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辛勤劳动和辉煌成就,1753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科普利奖章。1754年他同时获得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授予他的荣誉硕士学位,他为自己「这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分享了大学里的荣誉」感到万分荣幸。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先后赠给他博士学位。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69年当选为美利坚哲学会会长,一直连任到他去世之日,1772年还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外国院士。富兰克林之所以成为多方面发展的卓越的科学家,主要是由于他一贯坚持勤奋自学和刻苦钻研。同时,长期的劳动实践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积极参加反英斗争,并于1776年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一1785年出使法国,促成1778年法美同盟的缔结。1787年5月到9月,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美国宪法。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虽然已经手足麻痹,身心不适,但他仍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参加起草了美国的宪法。他极力主张废除农奴制度,为解放黑奴做出了很大贡献。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费城与世长辞,享年84岁。出殡的那天,2万多人为他送葬,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爱戴。为了纪念富兰克林为电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后人将厘米‧克‧秒制静电系电量的单位定名为「富兰克林」,1富兰克林=10/c库仑(c为光速)。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希罗克发明了莱顿瓶,使摩擦生成的电可以被储存起来,这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久便传到了美洲。40岁的富兰克林在波士顿看到一位英国学者用莱顿瓶做的实验,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写信给在英国伦敦的友人,不久就得到朋友赠送的一只莱顿瓶,便开始了对电现象的研究。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天上的雷电有一种恐惧感和神秘感,甚至许多人认为雷电是上帝发怒时而发出的吼声。富兰克林在用莱顿瓶做实验的过程中,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与天空的电闪雷鸣联系起来。他比较了雷电和莱顿瓶放电,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发出相同的光色,有锯齿般的形状,能被金属、水或冰传导,能点燃易燃物,杀死动物,熔化金属,破坏磁性。有一次,他将几个莱顿瓶连接起来,准备用强电击杀一只火鸡,不料,实验还未开始,他自己先碰到了莱顿瓶,结果当场被击昏过去。等他醒来之后,不失诙谐地说了一句:「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一点电死一个傻瓜。」尽管电学实验很危险,富兰克林还是决定捕捉天电。怎样捕捉天电呢?莱顿瓶是很合适的,因为它能储存电。问题是怎样能将天电引到莱顿瓶呢?用竹竿显然架不了多高,即使架在建筑物上,比起高高的天空也是太低矮了。富兰克林冥思苦想多日。突然,他的眼睛一亮,何不用风筝来引天电呢!于是,他和儿子威廉一起用两根很轻的杉木做成一个十字架,然后把一块丝绸的四个角扎在十字架的末端,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大风筝。然后把一根很细的铁丝固定在十字架的直木条的顶上,使铁丝超出木架约20厘米,这样可以更好地引下天空中的电。铁丝末端与放风筝的丝线相连。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费城的上空阴云密布。富兰克林知道,盼望多日的暴风雨就要来了。他喊上儿子威廉,拿止大风筝,包好莱顿瓶,跑到了离家不远的田野上。强风托着风筝扶摇直上,转眼就飞入云霄。随着一阵电闪雷鸣,大辆倾盆而下。不一会儿,富兰克林父子俩的外衣便被淋湿后已经成为导线。为了防止将电引到自己身上,富兰克林用一块干绸巾包住拉风筝线的手,并且在风筝在线挂上一把铜钥匙准备引电用。风筝穿进带有雷电的云层,闪电在风筝上闪烁,雷声隆隆。这时,富兰克林发现丝在线的毛毛头全都竖立了起来,他断定整个风筝带电了。当他感到扣风筝线的手有些麻木的感觉时,就把另一只手的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串火花。「哎哟!」富兰克林叫喊了一声,赶紧将手指抽回,无限的欢乐也像电流一样传遍他的全身。他喊起来:「威廉,我受到电击了!我们捕捉到了天电!」他顾不得危险,让儿子拿出来莱顿瓶,将铜钥匙栘近莱顿瓶的金属球,直接给莱顿瓶充了电。就这样,过去神秘而可怕的天电被富兰克林装进了瓶子。事后,富兰克林用收集起来的天电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它的性质与用起电机产生的电完全相同,天电只不过是剧烈的放电而已。应该指出的是,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是很危险的,那次他没有出现意外,完全是侥幸。在富兰克林实验后的第二年,一个叫李赫曼的俄国人也学着富兰克林作这个实验,结果当场被电死了。弄清了天电的性质,富兰克林想起他平时用莱顿瓶做实验时,发现尖端更易放电的现象。他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天空威力巨大的雷电引入地面,以避免建筑物遭雷击。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上树起了一根避雷针,效果十分显著。费城各地竞相仿效,到1782年,全城已装了400根避雷针。教会起先反对装避雷针,说雷电是神表示的愤怒,不允许人们干涉它们的破坏力。但教会的反对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人们还是相信科学。据说过了100年,费城盖了一座教堂,教会也害怕遭雷击,去请教大发明家爱迪生要不要装避雷针,爱迪生不无讽刺地说:「雷电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你们说要不要装?」结果该教堂还是装上了由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证明天电和地电是一样的

3、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

4、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

5、他精心编排,亲自撰文,所写的文章很受欢迎,再加上印刷精美,很快就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6、他总结出电荷有两类,正电和负电,并分别用「+」和「-」来表示。

7、父亲看他那么喜欢书,便把富兰克林送到他当印刷所老板的哥哥处做学徒工。

8、年5月,富兰克林得到一位法国朋友的帮助,在巴黎竖起了一根12米高的铁杆进行了实验。当一片乌云飞过铁杆时,用手指接近铁杆,果然冒出了火花,从而证明了从铁杆上引下来的雷电,其性质同莱顿瓶中的电是相同的。但是,富兰克林对这样的实验并不满足。他决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做一次惊人的实验:把天上的雷电引进莱顿瓶里去!

9、富兰克林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一定的印刷技术,成为哥哥的得力助手。

10、富兰克林十分具有科学精神,雷电是一种十分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且在雷电面前,生命会遭受极大的威胁,但他在这样的危险情况下,依然心系科学研究,避雷针的发明也为人们带来了安全保障。

11、富兰克林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并且发明了避雷针,那么关于避雷针的实验具体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2、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

13、风筝实验是美国先贤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次关于雷电的实验。

14、随着风云积集,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天空。一块乌云从风筝上空迅速地滚了过去,倾盆大雨自天而降。霎时间,富兰克林发现,绳子上的纤维都竖起来了。原来,金属线已经吸收了云的电荷,并把它引到了风筝线上。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绳子上下移动,说也奇怪,绳子上那竖起来的纤维,竟会随着手指的移动而上下摆动。他小心地用手指触了触钥匙,只听“噼啪”一响,一个蓝色的电火花跳了出来,他的手腕一阵发麻。这说明:风筝上的铁丝传导了雷电,被淋湿了的牵引线又把雷电传到了下面的金属钥匙上。接着,富兰克林再把风筝升高一些,把钥匙接在莱顿瓶上,开始将雷电储存起来。

15、第二年,他又漂洋过海到伦敦闯荡,并结交了一些有名的人物。

16、这个活动引起青年们的极大兴趣,其它城市的青年人也相继建立了类似的组织,它存在几乎达40年之久。

17、接着,他根据凡是高耸的目标都容易招引雷电的现象,经过反复地实验,终于发明了避雷针。使大量建筑物免遭毁坏。

18、年,富兰克林提出了风筝实验,其他科学家在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后来他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19、富兰克林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信寄给了伦敦皇家学会,并被编成《富兰克林在美国费城所作的电学实验和观察》一书出版。这本书问世后,立即轰动了欧洲和美洲。紧接着,富兰克林又对雷电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着富兰克林对雷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越来越觉得,雷电发生时,它的闪光和声音,跟莱顿瓶上正负电荷短路时发生的现象十分相似。于是他大胆断定:雷电是自然界的电,它和莱顿瓶中的电是同样性质的。接着,富兰克林又作了进一步的设想:既然莱顿瓶里的电可以引进引出,那么自然界的雷电也应该能通过导体引到地下。顿时,他的脑海里闪现出科学思维的火花:在教堂的顶端装上一根尖形的金属棒,再用电线把金属棒与地面相连。这样,就能将空中的电引到地下去,同时确保了教堂的安全。

20、收回风筝后,富兰克林父子提着莱顿瓶急忙赶回家。他想证实的是:天上的雷电是否已储存在莱顿瓶里,又能否把它再从莱顿瓶中引出来。到家后,他用储存在莱顿瓶中的电,做点燃酒精灯的试验,结果,火花马上点燃了酒精灯,这项实验的成功说明了闪电确实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实验室的电火花完全一样。电闪雷鸣是天空中的“莱顿瓶”在放电,雷雨云是一个电极,大地是另一个电极。举世闻名的电风筝“费城实验”,打破了天电是“圣火”之类的神话,雷电之谜终于完全被揭开了。

21、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

22、人家知道他借书还得快,而且很爱护书,都喜欢借书给他。

23、年7月的一天下午,天气闷热,天色昏暗。富兰克林带着他的儿子,来到渺无人迹的旷野里。父子俩准备了一个大风筝,这个风筝是用丝绸做的,风筝的顶端安有一段长长的铁丝,牵引风筝的是一根麻绳,绳的末端系着一块绸带,在绸带和麻绳之间还挂了一把钥匙。他们还带来了一个莱顿瓶。突然间天空乌云滚滚,狂风阵阵,雷声隆隆,捕捉天电的好时机到来了。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看准风向,风筝被迅速地放入高空。

24、虽然富兰克林离开了学校,但他从没有放弃学习知识的机会,靠艰苦的自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

25、富兰克林在他父亲的蜡烛肥皂店里工作了两年。他整天做剪烛芯、灌烛模、制肥皂、守店铺、打杂跑街等繁重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劳累,工作之余都要抓紧时间自学,把他父亲的大部分藏书都读了一遍,并把自己所得的钱都花在买书上。

26、后来他在自传里对伦敦的这段生活做了简要的总结:「我就这样在伦敦大约住了18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辛勤地工作,除看戏和读书外,很少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我结识了一些聪明智慧的人,跟他们交谈使我受益匪浅,并且我还读了许多书。」1727年,富兰克林同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一个青年组织—「共进社」,帮助普通人进行自学。

27、年10月,富兰克林在好友的邀请下又回到费城,重操印刷旧业。

28、这张报纸不但使他的个人声望大大提高,而且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29、年,17岁的富兰克林忍受不了哥哥对他经常的吹毛求疵和故意挑剔,独自一人到费城谋生,并在一家印刷所里当上了正式的印刷工人。

30、那时,他认识了几何书店的学徒和一些藏书爱好者,便晚间向人借书,彻夜阅读,第二天一早就送还。

富兰克林做过哪些实验

31、年,他在费城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团体「北美增进有用知识哲学会」,后来这个哲学会发展成为美国的首批大学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从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年,富兰克林开始学习外语。

33、富兰克林一生酷爱读书,他的知识十分丰富,兴趣也很广泛。他钻研过趣味数学,还研究过农田土壤改造。他对某些气象现象也作过分析,当时美洲自然哲学协会很重视他的气象报告。他还对航船进行过研究,建议船员们装运货物时,应使船尾重于船首,使船首翘起以减少船和水的接触摩擦面。同时,他又设计并改进了船帆,从而大大加快了船的航速。他的科学发明誉满欧美,他也因此被英国皇家学会接纳为会员,并获得科布雷奖金。

34、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美国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35、岁时,他开始练习写作,并有多篇文章在报上发表。

36、年仅12岁的富兰克林就跟哥哥签订合同,规定学印刷手艺直到21岁。在这9年的学徒期间,除供给膳宿和衣服外,没有其它报酬,到最后一年,才能得到普通工人的最低工资。

37、经过多次实验,富兰克林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电火花并不是由摩擦产生,而是被收集起来的;电是一种在物质中弥漫着、又能为其他物质特别是水和金属所吸引的基本要素;莱顿瓶外金属箔上所带的电荷和里边所带的电荷恰恰相反:一边是正电荷,一边是负电荷,它可以用数学上的正负概念来表示和说明。富兰克林得出的这些结论,是当时最为科学的,他揭开了莱顿瓶的秘密,他把正电与负电用正号(+)和负号(-)表示,是电学史上的一个创举。从此,电学开始走向准确的定性方向。

38、年,在一个漆黑、狂风暴雨的夏天夜晚,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进行一项风筝实验,他在风筝线的末端系着一把钥匙,期待着闪电的到来……这个富有传奇性的闪电实验诞生了电的发现(富兰克曾称其为“电火”)。

39、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如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农学和数学等方面,而且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当然,最大的成就是在电学研究中取得的。

40、他先后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对他以后搞科学研究和从事外交活动都大有裨益。

41、几年后,富兰克林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宾夕法尼亚报》。

42、风筝实验是富兰克林做的,不是爱迪生。

43、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44、年6月,富兰克林作了一次轰动世界的实验。那是一个闷热的雷电交加的雨天,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冒着生命危险用风筝把空中的闪电引至地面,结果发现空中的电和地面因摩擦产生的电有相同的属性。

45、他读的书很杂,从政论文、文学评论、散文,到算术、几何、英文文法等。

46、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47、富兰克林让别人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富兰克林对电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通过设计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

转载请注明:分享大师-爱奇艺vip会员账号共享 爱奇艺会员账号免费 爱奇艺会员共享 爱奇艺最新vip账号 爱奇艺会员账号共享 » 富兰克林做过哪些实验汇总47句

    友情链接:

    经典句子